Friday, October 15, 2010

海峡华人

“告诉我们的贵宾,新加坡没有华侨。”

以上是李光耀在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时,致欢迎词中的一句话,里头带着很浓厚的国族意识。然而当我父亲刚抵达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马六甲以及槟城,仍隶属海峡殖民地。所以,他的身份是海峡华人 Straits Chinese, 不是新加坡人。

海峡华人中有明朝 (15世纪)或更早迁移到这里来华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多为商人.有些与当地的土族妇女通婚。康熙56年(1717年),满清政府因为担心这些居住在海外的汉人会联合起来反清,就实行了南洋禁航令。除了禁止商船到南洋外,也颁布了一条谕令:“所去之人留在国外,将知情同去之人枷号一月,仍行文外国,将留下之人解回立斩。”这迫使许多华人滞留在东南亚, 并在此落地生根。这些「土生(华人)」(Paranakan),或「海峡(土生)华人」(Straits-(born) Chinese),或「峇峇」(Baba) 根据黄慧敏在《新马峇峇文学的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文献显示,土生华人的定义是:

1.在海峡殖民地出生。
2.自认为是「华裔英国子民」。
3.个人主要继承父方(华人)的文化传统与特质,同时也受当地住民的生活习惯影响。

土生华人在英国人与马来土著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通晓多种语言,也与祖籍国家有所疏离,因此很受英政府的重用,担任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要职,、效忠英女王。因此他们有另一个称号,叫“King's Chinese ” (国王的华人)。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有号称「海峡三杰」的宋旺相、林文庆和李光耀。

土生华人注重教育,在新加坡,除了有殖民地政府和教会开办的学校外,土生华人也积极地创建学校,这包括了莱佛士书院 (Raffles Insttitution,1824),莱佛士女校(Raffles Girls’School,1844),英华学校(Anglo Chinese School,1886)与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1899)等。

另一类海峡华人就是我父亲的家庭, 有属于自己的想象共同体 - 华侨社会。 华侨社会在当时有其“三大支柱”(“三宝”): 华侨社团、华侨中文报刊与华侨学校(“侨团、侨报、侨校”).还有基于地缘、血缘、业缘基础的各类同乡会馆、宗亲会馆、同业公会。(最为著名的是1906年成立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华侨也很重视教育.他们所开办的学校包括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1919)以及南洋大学(1956)。所建的学校全新马约有1680所。

我的父亲移居新加坡不久后,就进入华侨中学就读.

主要资料来源: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580/5/59005105.pdf (15/10/2010 浏览)

http://www.fjsen.com/fjxy/qsgc/qsgc4.htm (15/10/2010 浏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