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6, 2011

人间的条件 (II)

1958年,政治理论家汉娜 • 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出版了她一本重要的著作《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 。汉娜坚信凡来到这世上的人都拥有创新的本能,「对不可预见的尤为期待」 (expecting the unexpected)。然而,人的「无思」(thoughtlessness) ,即欠缺与他人共享人类世界的概念,导致人只关注消费,而无法为人类世界背负任何责任。

汉娜倡导「积极生命」(vita Activa)。这是一个富有「行动」(action) 与「言谈」(speech) 的生命。而其实践的形式有「人是多元性的」以及「他人在场」的意识。


1959年,由小林正树导演,改编自五味川纯平同名的历史写实小说改編自五味川純平同名的历史写实小说,《人间の条件》三部曲也开始上映。影片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对人生存在所当有的状态给予严峻的提问,与汉娜的「思考我们所行为何」(Think what we are doing) 相呼应。片中主角阿追 Kaji 是个理想主义者。原以为选择到满洲的矿山督管那里的中国劳工就可以避开被征召入伍的厄运,同时还可以凭一己之力,实践他的人道劳务管理改革试验。渐渐地,阿追的信念面临莫大的考验。在知道自己无能力阻止宪兵将潜逃不遂的劳工斩首时,他找中国劳工领袖老黄倾谈。老黄直接道出阿追的问题:「时候到了,自然就会揭露谁是戴着人道主义面具的凶手以及真正配得上那个美丽的姓名-‘人’」;「你对人的信心比你尝试想象的还来得低。」

19世纪末至廿世纪中是一个极为坎坷的时代。但是生为人,总会如汉娜所说,「对不可预见的尤为期待」般对生命保持积极的态度。

下一篇将会集中讨论中、英两国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意识形态。因为这对新加坡将来的路向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No comments: